茶磨山

系缆行春桥,策杖茶磨岭。
烟鬟浸湖渌,开奁晓妆靓。
飞鸟没何处,了了见帆影。
秀色接楞伽,窅然异尘境。
杂花不知名,香气幽且静。
微风淡疏襟,斜阳恋余景。
徘徊松桂阴,翠泼秋衫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茶磨山》是清代文学家潘曾莹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茶磨山的自然风光和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1. 作者简介
  • 潘曾莹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官员以及诗人。他以才学出众而闻名,曾担任过道光时期的进士,后官至吏部侍郎。他的文学成就在清代有着重要的地位。
  1. 诗歌原文及解析
  • 首联:“系缆行春桥,策杖茶磨岭。”描述了诗人在春天时乘坐船前往茶磨山,并步行至山腰。
  • 颔联:“烟鬟浸湖渌,开奁晓妆靓。”形象地描绘了湖面上烟雾缭绕的景象以及湖中荷花的美丽。
  • 颈联:“飞鸟没何处,了了见帆影。”传达了一种空灵宁静的感觉,飞鸟消失在远方,只留下清晰的帆影。
  • 尾联:“秀色接楞伽,窅然异尘境。”表达了诗人对于茶磨山景色的喜爱以及与世隔绝的幽静之感。
  1. 文学手法
  • 意象运用:整首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如“烟鬟”、“湖渌”与“帆影”,这些意象不仅美丽而且富有层次感。
  • 对比描述:诗人通过对山与水的描写来形成视觉上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 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内心的平静感受。
  1. 文化价值
  • 自然美的追求:潘曾莹在诗中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反映了文人对自然美的普遍追求。
  • 隐逸文化的传承:茶磨山作为古代文人隐逸的理想地,此诗也体现了文人对于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
  • 文学艺术的体现:潘曾莹的诗歌语言优美,形式严谨,展示了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茶磨山》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作者个人的情感经历,也反映了清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哲学。通过阅读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对自然的感悟,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