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晋阳过榆次

落照古管州,青天雪尽头。
群山飞叶尽,孤客鬓毛秋。
远色镫随树,寒声角满栖。
鲁连江海迹,此地十年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晋阳过榆次》是清代诗人潘咨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诗人的旅途感受和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描绘。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 落照古管州:这句表达了诗人在傍晚时分,看到落日余晖映照在古老的管州(地名)的情景。
  • 青天雪尽头:描绘了夜空中明亮的星辰与洁白的雪花相接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纯净的氛围。
  • 群山飞叶尽:描述了随着季节的变换,山上的树叶飘落殆尽,给人一种萧瑟之感。
  • 孤客鬓毛秋:反映了诗人作为一个游子在外的孤独感和时光易逝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他鬓角已经泛起了秋色。
  • 远色镫随树:通过灯笼摇曳生姿的景象,增添了夜晚旅途的生动画面。
  • 寒声角满栖:描述的是夜晚听到的号角声,可能是指边境守卫或旅人,增加了诗中的紧张与不安情绪。
  1. 诗歌赏析
  • 自然景观描写:诗人通过对落照、雪景、星光、落叶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而又苍茫的自然世界。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反映出他对生活的哲思。
  • 人文情感表达: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孤客”自比,表达了自己在外漂泊的孤独与岁月流逝带来的哀愁。这种自我反思和情感的抒发,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情感厚度和哲理意味。
  1. 诗歌结构
  • 起承转合:整首诗的结构清晰,开头即设定了场景和时间(落照古管州),中间部分通过具体的场景(群山飞叶尽,孤客鬓毛秋)进一步展开,结尾则通过对比(鲁连江海迹,此地十年留)来加强主题。这种结构的安排使得诗歌既有节奏感又有深度。
  1. 语言特色
  • 形象生动:诗人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景色,如“落照”、“青天”、“雪”、“群山”、“孤客”等词汇都极具画面感,使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 音韵和谐:诗中的句子长短错落有致,既符合汉语诗歌的节奏感,又通过押韵等技巧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提升了诗歌的整体美感。

《自晋阳过榆次》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旅途诗歌,它更是一首蕴含深情、富含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心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潘咨成功地将一个简单旅行的场景转化为一个充满深意的艺术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