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 山道写望

簇簇螺鬟窥玉镜。杨柳如烟,画出烟波景。镜里楼台花竹映。隔花似见风裳影。
如此溪山称览胜。触我寻思,商略归帆整。归去陂塘谋半顷。招邀红袖撑烟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蝶恋花·山道写望》是潘飞声创作的一首近现代古诗词,表达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的愉悦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簇簇螺鬟窥玉镜。杨柳如烟,画出烟波景。镜里楼台花竹映。隔花似见风裳影。如此溪山称览胜。触我寻思,商略归帆整。归去陂塘谋半顷。招邀红袖撑烟艇。

  2. 诗歌鉴赏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山道的画卷,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诗人以“簇簇螺鬟”为引子,用“杨柳如烟”来形容山道上杨柳的轻曼,再通过“画出烟波景”将景色与水波相融,形成了一种朦胧而美丽的画面。
  • 在诗人眼中,这一景象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触动。诗人通过对楼台、花竹等元素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这幅画卷的感受。“隔花似见风裳影”一句,则让人仿佛能看到风中女子的身影,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诗意。
  •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开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从“如此溪山称览胜”到“触我寻思”,诗人通过一系列的联想和思考,展现了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赞美。这种情感的变化,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
  • 最后两句,诗人以“招邀红袖撑烟艇”作为结尾,既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潘飞声创作中的经典之作。
  1. 创作背景
  • 潘飞声(1894—1956),字叔平,广东中山人,中国近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教育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成为当时的文艺明星之一。
  • 根据历史记载,潘飞声在1937年曾参加过广州起义,并担任过广东省政府的秘书长。抗战时期,他曾担任广东省文化局局长、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等职务。1950年代,潘飞声先后在华南师范学院、广东省教育厅和文化部工作,直到去世。

《蝶恋花·山道写望》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具有较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哲理。它不仅是潘飞声个人艺术风格的体现,也是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精神风貌的缩影。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这首词无疑值得深入研究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