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浦蛮烟一抹清。啼鸪深树唤新晴。雨余山寺塔层层。
曾是昔年歌舞处,霸图消与暮钟声。木棉红出越王城。
浣溪纱·越台春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浣溪纱·越台春望》是潘飞声创作的一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的沧桑感。这首词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艺术造诣,还反映了中国近代文化与艺术的发展面貌。以下是对该词及其相关内容的介绍:
作者简介:《浣溪纱·越台春望》的作者是潘飞声,字兰史,号剑士、心兰等,是近代著名的诗人和书画家。他的祖籍福建省,先祖在清乾隆年间迁移至广东经商,遂落籍于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潘飞声不仅是南社成员之一,还是香港《华字日报》、《实报》的重要撰稿人,对广东乃至整个岭南地区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诗词原文及翻译:潘飞声的《浣溪纱·越台春望》中,“极浦蛮烟一抹清”描绘了远处海景与山野交融的景象;“曾是昔年歌舞处,霸图消与暮钟声”则透露出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沉淀。
词作的艺术特色:《浣溪纱·越台春望》体现了潘飞声在词的创作上所达到的高度,尤其是在语言表达上的精致与情感的深沉。该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历史遗迹的回忆,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浣溪纱·越台春望》作为一首充满古典美的词作,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见证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多才多艺人物的艺术成就和文化贡献。通过学习这首词,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的独到见解,还可以进一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