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 襟江阁题壁

凉露湿烟莎。明月扬波。楼台深夜听笙歌。我欲乘风何处去,磨剑天河。
霜鬓几曾皤。休问蹉跎。箫声谁为忆秦娥。回首旧游浑似梦,梦又无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浪淘沙·襟江阁题壁》是潘飞声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无奈感慨。这首词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同时也在情感表达上引人深思。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浪淘沙·襟江阁题壁》的作者潘飞声(1858-1934),字兰史,号剑士、心兰、老兰,别署老剑、剑道人、说剑词人、罗浮道士、独立山人。他的祖籍为福建省,后迁居广东经商并定居于此。潘飞声在诗词书画上均有涉猎,尤以行书见长,画作折枝花卉,诗笔雄丽,时有奇气。他与罗瘿公、曾刚甫、黄晦闻、黄公度、胡展堂并称为“近代岭南六大家”,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2. 原文翻译及赏析:《浪淘沙·襟江阁题壁》的原文如下:“凉露湿烟莎,明月扬波。楼台深夜听笙歌。我欲乘风何处去,磨剑天河。霜鬓几曾皤。休问蹉跎。箫声谁为忆秦娥。回首旧游浑似梦,梦又无多。”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深夜楼台之上,明月皎洁、凉露沾衣的图景,以及主人公在听到笙歌声中的沉思与迷茫。他试图乘风远去,但最终只能回到现实中,面对曾经的回忆和现实的无奈。
  3. 作品背景:《浪淘沙·襟江阁题壁》创作于清光绪年间,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文人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潘飞声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过往的怀念。

《浪淘沙·襟江阁题壁》不仅是潘飞声艺术才华的体现,更是其内心世界的写照。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美、人情味的赞美,以及诗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和抉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