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斋中作

东方犹冥冥,禽声在高树。
却看檐际白,已照屏间素。
群动尚未作,微梦忽已去。
因悟人生初,淡然无百虑。
起看庭中条,零落满朝露。
青春若可留,吾与尔同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晓斋中作”是唐代诗人鲁一同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也体现了他对于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解析和探讨: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东方犹冥冥,禽声在高树。却看檐际白,已照屏间素。群动尚未作,微梦忽已去。因悟人生初,淡然无百虑。起看庭中条,零落满朝露。青春若可留,吾与尔同趣。”
  • 译文解释:首联写景,描绘清晨东方尚未明亮的景象;颔联写听觉,鸟声清脆地传遍高树;颈联抒情,看到檐边的晨光已照亮了屏风;尾联写悟道,意识到人生的初始阶段应该保持宁静无杂念。
  1. 创作背景
  • 生平简介:鲁一同生活在唐代,其生平不详,但据诗中的意境和风格,可以推测他可能是一位隐士或者有志于隐居山林的人。
  • 创作时间: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但考虑到唐代文人常有隐逸山林的经历,可以推测此诗应是在他晚年退隐时所作。
  1. 作品鉴赏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五言律诗形式,每句八字,音韵和谐,符合唐代诗歌的审美特点。全诗押韵规整,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高的音乐性。
  • 思想内涵: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流露,表达了诗人追求淡泊明志、远离尘嚣的理想生活态度,以及对人生初阶段的哲思。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被后世学者和文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 影响范围:不仅在中国,该诗也对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了解唐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1. 现代价值
  • 精神指导: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这首诗提醒现代人要有一颗宁静致远的心,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独立,追求精神的自由与发展。
  • 美学启示:通过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描绘,这首诗提供了一种审美追求和生活态度的启示,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修养。

“春晓斋中作”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唐代隐逸文化的缩影和体现。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感悟,更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哲学的高度,这首诗都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