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晦再至南崖

是曾经到还如乍,置我真宜丘壑间。
马上得全看树色,月中记两入秋山。
快游尽兴怀才满,尘事经心侮欲删。
勾漏沙床他日约,一峰一石与回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晦再至南崖》是清代诗人黎士弘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黎士弘,清代的诗人,生平不详。
  • 他的诗作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
  1. 诗歌原文与翻译:《九日晦再至南崖》全文如下:

    是曾经到还如乍,
    置我真宜丘壑间。
    马上得全看树色,
    月中记两入秋山。

  2. 创作背景:黎士弘的这首诗创作于某个特定的节日或纪念日,其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关于“九日”的含义,传统上认为是指重阳节,即农历九月九日,因这一天有登高赏菊的习俗而得名。而“晦”则是指阴历的最后一天,通常用于指代月末或年终。在此背景下,“九日晦”可能暗示着某种特别的时间节点或情境。至于“再至南崖”,则是在已经到达某地之后,再次返回或访问此地。南崖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方,也可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象征。

  3. 诗词鉴赏

  • 从字面上看,“是曾经到还如乍”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经历的回忆与反思,“置我真宜丘壑间”则透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 “马上得全看树色,月中记两入秋山”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观,诗人仿佛置身于秋色的山林之中,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平静。
  1. 文化意涵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秋天常常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如收获、成熟、离别等。南崖作为诗中的地点,可能是诗人情感投射的载体,象征着心灵的归宿或是精神的寄托。
  • 诗中的“马上得全看树色”和“月中记两入秋山”等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能力,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九日晦再至南崖》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诗歌,也是一部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