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即目

曲曲斜斜坡路危,黄茅冈上晚风吹。
仆夫短笠入林去,野果分尝山荔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行即目》是林则徐的一首诗作,创作于清代,属于诗的形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1. 作者背景:《山行即目》的作者是清代著名诗人林则徐,字元恭。林则徐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因反对外国侵略者而闻名于世。他的诗文多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2. 诗歌内容:该诗以“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开篇,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群山的形态,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接着以“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表达了诗人身处高山之巅,感觉与天地相接,云气从脚下升起的神奇感受。
  3.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精湛的构思和生动的语言。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群山描绘得既雄伟又细腻,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置身其中的那种震撼和敬畏感。同时,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4. 历史影响:《山行即目》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它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于山水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此外,这首诗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多次引用和传颂,成为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5. 文化意义:作为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作,《山行即目》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山行即目》中的“万笏尖”比喻了高耸入云的山脉,而“却讶云从下界生”则表现了诗人对天地之间联系的深刻认识。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山行即目》作为林则徐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也在文化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这首诗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以及古代诗人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