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溪云初起日沈阁

一上城楼望,秋初景已凉。
日沈高阁里,云起小溪旁。
白练随波浪,金乌入栋梁。
遥空晖隐隐,深壑水泱泱。
壮丽千寻耸,苍茫万笏将。
逐风来四面,带雾蔽中央。
只有浓阴布,都无烈焰张。
临江增爽气,吟咏忆咸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溪云初起日沈阁》是一首由清代诗人萧联魁创作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作者介绍
  • 萧联魁,字占梅,为清台湾安平人,生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诗人,尤精于行书,与当时寓台幕客陆鼎、倪湜齐名,合称“东州三梅”。
  1. 诗歌原文
  • 一上城楼望,秋初景已凉。
  • 日沈高阁里,云起小溪旁。
  • 白练随波浪,金乌入栋梁。
  • 遥空晖隐隐,深壑水泱泱。
  • 壮丽千寻耸,苍茫万笏将。
  • 逐风来四面,带雾蔽中央。
  • 祇有浓阴布,都无烈焰张。
  • 临江增爽气,吟咏忆咸阳。
  1. 诗歌解析
  • 意象描绘:《赋得溪云初起日沈阁》中,萧联魁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中的“日”、“云”、“水”等元素,构建出一个宁静而又壮丽的画面。其中,“白练随波浪”和“金乌入栋梁”等句展现了自然景象与建筑的和谐共融。
  • 情感表达:诗中不仅展示了萧联魁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在诗的结尾部分,“吟咏忆咸阳”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回忆,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萧联魁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使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并感受到诗歌的美。他的行书笔触流畅,与诗歌的风格相得益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结构布局:全诗以抒情为主线,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从登城楼的所见所思,到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再到对生活的感悟和回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线索。
  1. 主题思想
  • 自然美的追求:萧联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追求。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让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 生活哲思:诗中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蕴含着对生活哲理的探索。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引人深思。
  1. 文化背景
  • 历史背景: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萧联魁通过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和追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地域特色: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具有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特点。《赋得溪云初起日沈阁》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反映了台湾的自然风貌和历史变迁。这些特色不仅体现在诗歌中,也成为了后人研究的重要资料。

除了上述分析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了解这首诗:

  1. 创作背景:探究萧联魁创作此诗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创作动因和社会意义。
  2. 艺术手法:分析诗歌中使用的具体艺术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可以丰富我们对诗歌审美的感受。
  3. 文学影响:考察此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诗歌的历史价值。

《赋得溪云初起日沈阁》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古诗。它不仅描绘了秋天自然景色的美丽,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深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诗歌艺术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