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虹道中

夕阳紫霭浓,万顷浸秋容。
帆出渚中渚,云归峰上峰。
鲈乡老自好,橘社逝相从。
几两人生屐,休辜六尺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垂虹道中》是清代诗人薛龙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描绘了垂虹桥畔的秋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和人物情怀。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薛龙光: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其诗词作品多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 创作背景:《垂虹道中》创作于清乾隆年间,当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人墨客得以抒发情感,创作出许多传世之作。
  1. 作品原文
  • 夕阳紫霭浓,万顷浸秋容。
  • 帆出渚中渚,云归峰上峰。
  • 鲈乡老自好,橘社逝相从。
  • 几两人生屐,休辜六尺筇。
  1. 整体翻译
  • 夕阳下紫雾弥漫,江面映衬着一片秋天的景色。
  • 帆船驶过河中央的小岛,天空中的云彩飘回山峰之上。
  • 鲈鱼之乡的人本性本纯朴,与友人一同享受橘园的宁静时光。
  • 两个人步行游览,不妨放下世俗的束缚,不必执着于六尺长的拐杖。
  1. 词句注释
  • “夕”:傍晚的意思。
  • “紫蔼”:紫色的烟雾。
  • “万顷”:形容水面广阔无垠。
  • “渚”:水中小岛。
  • “逝”:过去、离去。
  • “生屐”:指穿行在自然之中的行人。
  1. 白话译文
  • 夕阳的余晖洒下紫色的烟雾,江面上倒映着秋天的景色。帆船在江中穿过岛屿,云雾飘向远方的山峰。鲈鱼之乡的人们本性纯朴,橘园里的朋友相聚畅谈。漫步在自然的美景中,不妨放下世俗的束缚,不必执着于六尺长的拐杖。
  1. 创作背景
  • 当时的社会处于盛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文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文人阶层也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推动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1. 名家点评
  • 顾洛阜收藏的《垂虹别意》画卷,记录了明代中期吴门才子们送别安徽学子戴昭时的深厚情谊。这幅画不仅是艺术上的珍品,也是历史的见证。
  1. 轶事典故
  • 垂虹桥原为木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毁于兵乱后重建为八孔桥,元代又增建至九十九孔,但不久后又塌塞五十余丈。这些历史变迁不仅见证了桥梁的兴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1. 赏析鉴赏
  • 《垂虹道中》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深邃而细腻,既有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友情和人生的感慨。

《垂虹道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以及他们在社会大潮中保持的一份宁静与超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