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桥畔采芙蓉,俯仰金华旧鼎钟。
怪道主人常避客,应惭无泪哭神宗。
太仓过王文肃旧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太仓过王文肃旧第》是一首七言律诗,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这首诗作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当时白居易任苏州刺史。诗中不仅描绘了王文肃旧居的荒凉景象,还反映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白居易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以其平易近人、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大多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疾苦,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社会价值。《太仓过王文肃旧第》就是这样的佳作之一,其艺术魅力在于语言的精炼与意境的深远。
从形式上讲,这首诗遵循了古代诗歌的典型格式,即五言或七言律诗。这种形式要求诗歌在字数、韵脚和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使得作品更加规范和统一。而这首诗正是在遵守这些规则的基础上,展现出其独特的审美效果。
从内容上讲,《太仓过王文肃旧第》通过对王文肃故居的描述,展现了一种时间流逝所带来的变化。王文肃曾是当地有权势的人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旧居已荒废无人问津。诗中的“昔时豪华今何在”一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往昔辉煌与现实的反差感,体现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深刻体悟。
白居易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具有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力。例如,“苔痕映阶绿”、“花落犹堪赏”等句子,不仅让读者感受到环境的荒凉之美,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生命易逝和美好时光易失的感慨。
白居易在《太仓过王文肃旧第》中所体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观也值得深思。作为一个时代的文人,他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来记录和思考社会现象,这不仅是对个人才华的展示,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太仓过王文肃旧第》不仅是一首艺术精湛的诗歌,更是白居易以笔为剑,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研究唐代诗歌以及白居易本人的创作特色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