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六日葆余弟招同筠麓杏村饮江亭

开门紫燕迎风语,似说春深遽如许。巷南数步如江村,短蒲绿卷风漪痕。
岑楼窗启揖山翠,走上尘中出尘地。花好须来树下看,酒香不惜炉头醉。
阿连为予成此游,人海招要得二鸥。环环百雉拓原野,仰视天半云西流。
当筵颠倒造奇句,为君一吟消百忧。零星旧事话前辈,乡里传闻多可爱。
鸾停鹄峙渺云霄,怜予饮啄寻丈内。学道相期见肝膈,定心焉能逐烦碎。
留连徙倚怜余春,日月去人车转轮。丁子香浓春百结,高枝折得赠何人。
临邛车骑翩翩至,束带怜渠难适意。君不见江家亭子年复年,青山看老一尊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月十六日葆余弟招同筠麓杏村饮江亭》是一首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诗歌。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袁枚(1637-1716),字子才,号简斋,晚年又号随园老人,浙江嘉兴人,清朝诗人、散文家、美食家、文学评论家。他与郑燮、李渔并称为“清代三大家”。袁枚一生著作丰富,尤以诗作闻名,其作品广泛涉及田园生活、自然景观、友情亲情等多个方面。
  1. 内容解读
  • 诗歌主题:《三月十六日葆余弟招同筠麓杏村饮江亭》主要描写了一次在江边举行的聚会活动,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和人物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春雨润物、桃花盛开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加深了读者对场景的感受。
  • 情感表达:整首诗歌洋溢着浓厚的友情和闲适自在的氛围,通过对江亭景色的描绘,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三月十六日葆余弟招同筠麓杏村饮江亭》作为一首清代的诗歌作品,不仅在文学价值上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在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上具有深远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