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人不到,有客步仙踪。
谔谔无双士,峨峨第一峰。
振衣排玉笋,举袖摘芙蓉。
近日丹梯接,书云碧落封。
三千尘极目,两大象罗胸。
最是登瀛路,弹冠庆协恭。
赋得人在蓬莱第一峰得峰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人在蓬莱第一峰得峰字》是清代诗人赖世观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赖世观,字士仰,号东莱,是晚清时期台湾的儒学训导。他的作品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崇。
从文学价值来看,这首诗歌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诗中的“蓬莱人不到”表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而“谔谔无双士,峨峨第一峰”则描绘了一位才德兼备、出类拔萃的人物形象。这些描述不仅令人产生遐想,更激发了读者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此外,诗歌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振衣排玉笋,举袖摘芙蓉”,通过自然界的景物来隐喻人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
从历史背景来看,赖世观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的历史时期,但他的作品却透露出一股不随波逐流的坚定意志。他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感,正是那个时代文人精神的真实写照。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对理想的追求,赖世观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所成就,更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现实意义来看,这首诗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赖世观的这种坚持理想、追求完美的精神,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坚守初心,不断追求进步与完善,从而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赋得人在蓬莱第一峰得峰字》不仅是一首表现力极强的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反映了作者赖世观的个人修养和审美情趣,也体现了清末民初台湾社会的精神风貌。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历史背景以及现实意义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以期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和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