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曲

淅沥虚声动高秋,寒风吹尽白蘋洲。
征人塞外长相忆,极目天涯斜日流。
自是一番萧瑟里,汉家景象万山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悲秋曲》是宋代诗人黄公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诗歌原文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2. 诗歌翻译及赏析

  • 首联:“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描述了诗人在一个傍晚时分站在高处的书房(高斋),眺望着远方的景象。西风吹动着天空的云彩,使诗人感到一种孤寂与惆怅。
  • 颔联:“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描绘了远处小河上的两只帆船在夕阳下渐行渐远,以及天边的平芜原野延展至地平线上。这里的“迢迢”、“漠漠”用词精准地表达了景物的广阔与辽远。
  • 颈联:“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通过天气的变化描绘出季节的交替。雨前的阴沉预示着即将来临的晴朗天气,而山鸟的欢愉则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期待与喜悦感。
  • 尾联:“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与抱负,不愿意像屈原那样沉溺于个人悲伤之中,而是有着更高的理想和追求。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黄公度是宋代的一位著名文人,以其精湛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情感被后人铭记。《悲秋曲》的创作背景很可能受到了他个人经历的影响,也可能是受到当时社会环境或文化背景的启发。
  • 时代背景:宋玉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悲秋诗人,其作品《九辩》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代文人继承了这一传统,创作了许多表达类似情感的作品,形成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统。
  1. 艺术特点
  • 托物言志:这首诗巧妙地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与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中常见的托物言志手法。
  • 意象生动:诗中的“西风”、“晚扉”、“平芜”等词语都富有画面感,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生动而深刻。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深化了读者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 语言优美:整首诗的语言简洁而有力,既有文辞的精炼,也不失情感的真挚和深远。特别是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和形容词,如“漫漫”、“漠漠”,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悲秋曲》不仅是一首描写秋季景色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深情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时代的深刻思考。对于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人而言,了解《悲秋曲》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享受与心灵的触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