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醇民先生

茂树有高枝,清弦无细响。
素交见生平,曾不为标榜。
自我与夫子,幽巷通来往。
散发坐茅亭,信宿得心赏。
清梵激松风,禅寺邻书幌。
主客共藜羹,闵子过周党。
尺素隔层城,烟月劳梦想。
嗟我倦游人,十年在草莽。
书剑局高天,壮躯空慨慷。
何处豁尘心,溪流晒渔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醇民先生》是清代诗人钱廷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茂树和清弦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素交的深厚情感和对名利看淡的人生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钱廷文:字朴庵,号柳圃,是一位学称渊博、诗古文词造诣深厚的文人。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喜积书成癖,其著作包括《柳圃诗集》六卷、《别集》四卷等,其中《寄醇民先生》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1. 诗歌原文
  • 《寄醇民先生》:茂树有高枝,清弦无细响。
  • 《寄醇民先生》:素交见平生,曾不为标榜。
  • 《寄醇民先生》:自我与夫子,幽巷通来往。
  • 《寄醇民先生》:散发坐茅亭,信宿得心赏。
  • 《寄醇民先生》:清梵激松风,禅寺邻书幌。
  1. 诗歌鉴赏
  • 自然意象的运用:《寄醇民先生》中的“茂树有高枝”与“清弦无细响”,分别用来形容自然的高洁和人的品德高尚,展现了作者追求自然和谐与内心纯净的审美趣味。
  • 友情与超脱:诗中“素交见平生”表达了诗人对真挚友谊的珍视,而“曾不为标榜”则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于世俗名利看淡的心境。
  • 隐逸生活的描绘:“自我与夫子,幽巷通来往”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在幽静巷陌中共度时光的情景,反映了其隐逸的生活状态以及淡泊名利的处世哲学。
  • 禅宗意境的呈现:结尾两句“散发坐茅亭,信宿得心赏”与“清梵激松风,禅寺邻书幌”,将禅宗文化与隐逸生活巧妙结合,传达了诗人对禅宗文化的理解和内心的宁静体验。

《寄醇民先生》不仅是一首反映诗人个性和志趣的诗作,更是一首充满哲理、蕴含深意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友情、超脱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