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行山中

曲折寻幽径,青山拥去鞭。
溪深新雨后,草乱晚风前。
残照下高树,暮鸦归远天。
柴门何处是,漠漠隔炊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末暮行山中》是清代诗人缪公恩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感慨与内心的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缪公恩,字立庄,号梅湃,是沈阳人,官盛京礼部右翼官学助教。他善书能诗,工写兰,精篆刻。缪公恩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其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2. 诗歌原文
    到处萧条秋意阑,荻花枫叶已凋残。
    烟凝平野山岚紫,风拂疏林日影寒。
    新雪销融泥滑滑,远镫明灭路漫漫。
    苍茫暮霭迷荒径,赖有星光上马鞍。

  3. 诗歌翻译及赏析:《秋末暮行山中》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山中的景象。首句“到处萧条秋意阑”,传达出一种深深的萧瑟感和季节的变迁。接下来的句子如“荻花枫叶已凋残”、“烟凝平野山岚紫”、“风拂疏林日影寒”等,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凉的山水画。最后一句“赖有星光上马鞍”,则在整体暗淡的背景下,增添了一抹光亮和希望。

  4. 创作背景:缪公恩生活在清朝,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创作不仅仅是个人的艺术追求,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和记录。缪公恩的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因此成为研究清代文学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秋末暮行山中》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美景的诗,也是缪公恩对于生活、自然和文化的一种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应思考如何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让其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