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生往东宁

吴生手携一囊书,步行别我九鲤湖。嗟哉吴生何好游,扁舟欲上红毛楼。
君不闻厦门七更到澎口,天风喷潮如雷吼。幽灵秘怪争呈奇,撑持银屋满江走。
柁师到此亦改颜,阳侯弄舟如跳丸。侧柁欹帆入鹿耳,舟人始得庆平安。
吴生胡为亦踏此,问之不答祗长叹。吴生吴生不须叹,世途何处不波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吴生往东宁’是一首清代诗人谢声鹤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时的感慨。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谢声鹤,福建诏安人,诗作存于《台湾诗乘》,其生平经历未详。
  2. 诗歌原文:吴生手携一囊书,步行别我九鲤湖。嗟哉吴生何好游,扁舟欲上红毛楼。君不闻厦门七更到澎口,天风喷潮如雷吼。幽灵秘怪争呈奇,撑持银屋满江走。柁师到此亦改颜,阳侯弄舟如跳丸。侧柁欹帆入鹿耳,舟人始得庆平安。吴生胡为亦踏此,问之不答祗长叹。
  3. 诗意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吴生的友人在告别时的情景。他带着一袋书籍,步行离开诗人居住的九鲤湖。诗人感叹吴生喜爱漫游,准备乘坐小船前往远方的建筑“红毛楼”。通过描述厦门七点钟到达澎湖口的景象,展现了海上的惊涛骇浪,以及海上冒险的刺激和神秘气氛。舵师和船员在面对这样的天气时也不得不改变脸色,而吴生则在享受着这次旅行。尽管吴生没有回答诗人的问题,只是不断地叹息,但诗人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
  4.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生动的海洋景象和人物心理活动,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同时,诗中还蕴含着对人生旅途中不可预知性的一种豁达态度,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探索精神。
  5.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旅行的记述,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鼓励人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同时,它也提醒人们在面对未知和困难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勇气去面对。

‘送吴生往东宁’不仅是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诗,更是一幅生动的海洋风景画。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知的好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