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峰和尚还山

乍来笑语未春温,又看依依柳断魂。
山色半衔青不改,衲衣敝尽黑犹存。
帆随江月呼潮上,酒挂征鞍带雨浑。
漫说赵州行脚遍,好参知识是何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灵峰和尚还山》是一首明末清初诗人谢泰宗创作的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离别和重逢的情感,同时也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从历史渊源来看,这首诗作的创作背景深植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土壤之中。《送灵峰和尚还山》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产物,这一时期的诗人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注重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体现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离愁别绪主题。同时,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源泉。

从文学技巧上来看,《送灵峰和尚还山》采用了典型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格式,即每句五个字,共八句成章。这种严谨的结构和对称的美感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使得整首诗更加和谐、优美。此外,诗中的意象丰富且具有深刻的寓意,如“帆随江月呼潮上,酒挂征鞍带雨浑”等句子,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更通过这些景象传递了诗人对于别离与重逢的情感体验。

从艺术手法上讲,《送灵峰和尚还山》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例如,“衲衣敝尽黑犹存”中的“衲衣”,既是对和尚服饰的描述,又隐含了对其经历风雨、不改本色的赞美。同时,诗中的“山色半衔青不改”一句,通过对山色的描绘,传达了一种永恒的美和不变的信念。

从文化意义和影响上看,《送灵峰和尚还山》不仅是诗人情感的真实流露,也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诗中蕴含的哲理和对自然的感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其对离愁别绪的独特表现,为后来的中国诗歌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送灵峰和尚还山》作为一首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还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