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汉源舍弟东归

背影孤鸿不可寻,西风吹汝度遥岑。
霜蹄白染宵征月,枫叶红翻夕照林。
戍鼓乍回千里梦,疏棂寒送万家砧。
故园兄弟应相忆,忽越楼头愁正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汉源舍弟东归》是清代诗人鞠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送汉源舍弟东归》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情感和哲理的作品。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分析:

  1. 作者介绍
  • 鞠濂,字溪园,号莲𡾯,海阳人。他是一位有才华的文人,曾担任平原训导等职。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状态,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具有重要价值。
  1. 诗歌原文
  • 背影孤鸿不可寻,西风吹汝度遥岑。霜蹄白染宵征月,枫叶红翻夕照林。戍鼓乍回千里梦,疏棂寒送万家砧。故园兄弟应相忆,忽越楼头愁正深。
  1. 诗歌赏析
  • 情景交融:《送汉源舍弟东归》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如“背影孤鸿不可寻”和“霜蹄白染宵征月”,通过具体的景象传达出深深的离愁别绪,展现了诗人对舍弟的深情厚意。
  • 寓情于景: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霜蹄”、“枫叶”)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变化,使读者能够通过景物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美学特色。
  • 寓意深刻:诗人通过描述舍弟东归的情景,暗喻人生的离合悲欢。如“故园兄弟应相忆”表达了对家乡和兄弟的怀念,而“忽越楼头愁正深”则揭示了诗人面对离别时的深深忧愁和思念。
  1. 艺术特色
  • 音韵和谐:该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形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较为常见,讲究平仄和押韵,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 意象丰富: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孤鸿”、“西风”、“霜蹄”、“秋叶”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情感。
  1. 创作背景
  • 根据作品内容推测,鞠濂可能是在送别的场合写下这首诗的。当时可能正值战乱或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和期待。

《送汉源舍弟东归》不仅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作,更是一曲深情的挽歌,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情感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艺术成就,还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