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暨阳书院追悼申耆先生

夫子论文地,重来倍黯然。
空阶曾种竹,涸沼旧存莲。
大业千秋在,高名四海传。
钟期今已渺,凄绝伯牙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暨阳书院追悼申耆先生》并非一首完整的诗作,而是清代诗人谢蕙的古诗《过暨阳书院追悼申耆先生》中的部分内容。这首诗通过描绘暨阳书院的场景和个人情感,表达了对申耆先生的追思和敬意。

申耆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文人,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在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去世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震动,也使得广大读者感到悲痛。谢蕙作为一位同代人,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申耆先生的哀悼之情。

《过暨阳书院追悼申耆先生》中描述了作者重访暨阳书院的情景,以及与申耆先生相关的一些细节。诗文中提到的“夫子论文地,重来倍黯然”,反映了作者对这位文人学者的深厚情感和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同时,通过对比空阶种竹、涸沼存莲等自然景象,诗人表达了一种时光流转、人事已非的感觉。

《过暨阳书院追悼申耆先生》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悼念文章,它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学价值和哲学思考。诗文中通过描绘暨阳书院的历史和现状,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而“大业千秋在,高名四海传”则体现了申耆先生的卓越成就和广泛的影响力。

《过暨阳书院追悼申耆先生》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诗歌。通过对暨阳书院的回忆和对申耆先生的缅怀,诗人展现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前辈学者的敬仰。这首诗不仅是对申耆先生的纪念,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