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辽东约门人沈周颋摄馆事两月余归迟沈已如期去一月矣怅然有作

远行念诸子,馆课尔堪招。
作客身多病,怀亲路觉遥。
梦回燕塞月,心折海门潮。
归去瓜期届,予诚愧久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高启的作品,出自《送沈周颋》。诗中描述了诗人即将赴辽东的约定,以及在沈周颋摄馆事两月余归迟后的怅然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高启(1336年-1374年),字季迪,号槎轩,江苏无锡人,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画家。他出身于士族家庭,早年曾参与科举考试,但未能中选。后来转而以诗词文章见长,成为一代文豪。

  2. 诗歌原文:将赴辽东约,门人沈周颋摄馆事。两月余归迟,沈已如期去一月矣,怅然有作。

  3. 诗句解析

  • “将赴辽东约”:表示即将前往辽东地区,这是一个充满冒险与探索的地方,象征着诗人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的志向。
  • “门人沈周颋摄馆事”:这里的“门人”是指跟随自己的弟子或学生,而“沈周颋”则是诗人的弟子之一。他们共同承担了接待访客的责任,这反映了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深厚的信任。
  • “两月余归迟”:意指自己离开的时间比预计的要晚,这可能是因为旅途中的困难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延误。
  • “沈已如期去一月矣”:这里指的是沈周颋已经按照约定的时间离开了一个月。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沈周颋的失望和遗憾。
  • “怅然有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失落。这种情感可能源于对友人的思念,对过去的怀念,或者是对自己未能实现梦想的反思。
  1.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对未来的期望和对过去的留恋。诗人通过描述与沈周颋的交往经历,展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未能实现目标的无奈和遗憾。

  2. 艺术手法:在这首诗中,高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首先,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描写,营造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其次,通过使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最后,通过直接抒发情感的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高启的才华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元末明初社会文化背景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