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京教习

敢云才识出人群,羁滞愁心空自焚。
春色晓瞻天路迥,钟声遥隔帝城闻。
嗣宗谩洒穷途泪,贾谊能传治世文。
家望扶桑归路远,碧霄遮断海东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京教习》是清代戴亨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以深沉的感慨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身处异乡、怀才不遇的情感状态。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生平:戴亨,字希张,号东园,清朝诗人。他出生于江苏无锡,自幼聪敏过人,擅长诗词。他的一生虽然未能取得很高的官职,但他的作品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2. 诗歌原文及翻译赏析:这首诗的原文如下:“敢云才识出人群,羁滞愁心空自焚。春色晓瞻天路迥,钟声遥隔帝城闻。嗣宗谩洒穷途泪,贾谊能传治世文。家望扶桑归路远,碧霄遮断海东云。”这首诗通过对四季景象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比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和无奈。
  3. 诗中意象:《留京教习》这首诗中,“敢云才识出人群”一句,通过“敢云”二字,展示了戴亨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对他人能力的不屑一顾;“羁滞愁心空自焚”则描绘了作者心中的痛苦与挣扎,形象地表达了他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
  4. 诗中情感:整首诗弥漫着一种深深的忧郁和无奈,戴亨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强烈的悲壮感,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诗中的“春色”“天路”“钟声”等自然景象,以及“嗣宗”“贾谊”等历史人物,都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历史厚重感和时代沧桑感。
  5. 诗中主题:除了个人的情感抒发,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困境。戴亨通过自己的经历,揭示了知识分子在面对现实政治和社会变迁时的无奈和挣扎。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这首诗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留京教习》不仅是戴亨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一种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情绪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清末民初时期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