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经金正希先生故宅

秋水绕六溪,秋云黯澹白。
鸺鹠趁暮啼,疏萤映南陌。
草市阒无声,蓬蒿隐荒宅。
镫火漏余熠,微月澹魂魄。
乾坤厄阳九,节义刊金石。
龙去髯难攀,鹃啼血化碧。
风骚嗣三闾,哀怨留南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暮经金正希先生故宅》是清代诗人谢天墀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
  • 谢天墀(约1803年-1861年),字子高,号梅村,清代诗人。他生活在清朝中叶,其诗作多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情感。
  1. 诗歌原文
    秋水绕六溪,秋云黯澹白。
    鸺鹠趁暮啼,疏萤映南陌。
    草市阒无声,蓬蒿隐荒宅。
    镫火漏余熠,微月澹魂魄。
    乾坤厄阳九,节义刊金石。
    龙去髯难攀,鹃啼血化碧。
    风骚嗣三闾,哀怨留南国。

  2. 诗歌鉴赏

  • 自然意象的运用:诗歌开篇即以“秋水绕六溪,秋云黯澹白”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凉的秋日景象,为后文的人物活动和内心世界铺垫了基调,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厚感情。
  • 人物与环境的互动:通过“鸺鹠趁暮啼,疏萤映南陌”,将主人公在傍晚时分的孤独感和寂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性,也深刻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体验。
  • 社会背景与道德观的反映:“乾坤厄阳九,节义刊金石。龙去髯难攀,鹃啼血化碧”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动荡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感慨。诗中的“节义”二字,强调了在困境中坚守道德的重要性,同时也暗喻了人物面对命运的无奈和坚强。
  • 抒情与议论的结合:“风骚嗣三闾,哀怨留南国”展示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对于南方地域文化的深情怀念。这种情感表达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叙述,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和抒发。

《暮经金正希先生故宅》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篇,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研究清代诗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