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袁孝女

鸿雁海茫茫,遥飞到异乡。
音书惊老眼,孤苦动愁肠。
素抱周人志,今无赡己方。
寄声贤母子,端不负相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袁孝女》是一首清诗人戴梓创作的诗,表达了对袁孝女的同情和赞美。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及其作者的相关历史资料:

  1.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戴梓(约1649—1726),清代著名学者和发明家,以制造先进火器闻名于世,如连珠火铳等,被誉为中国近代兵器史上的重要人物。
  • 文学贡献:除了在兵器制造领域外,戴梓还著有《耕烟草堂诗钞》,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他不仅通晓各种兵法、天文、历法、诗画与音律,还在历史学上有所成就。
  1. 诗歌原文
  • 原文展示:鸿雁海茫茫,遥飞到异乡。音书惊老眼,孤苦动愁肠。素抱周人志,今无赡己方。寄声贤母子,端不负相望。
  • 诗句解析:这首诗的首句“鸿雁海茫茫,遥飞到异乡”,描绘了鸿雁远飞的景象,象征着袁孝女远离家乡的孤独;次句“音书惊老眼,孤苦动愁肠”则表达了因消息稀少而引起的老人的忧虑与不安;第三句“素抱周人志,今无赡己方”反映了袁孝女坚守传统道德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最后两句“寄声贤母子,端不负相望”则是她对远方亲人的期待和承诺。
  1.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答袁孝女》通过一系列生动的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描写,深刻表达了袁孝女对家人的思念与不舍。
  • 艺术特色:此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与象征手法,如“鸿雁海茫茫”暗示着广阔的时空距离和深远的情感牵挂,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和深刻的哲理意味。
  1. 文化意义
  • 孝道精神:这首诗通过对袁孝女行为的赞美,强调了孝道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 民族觉醒:诗中的“素抱周人志,今无赡己方”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与忧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答袁孝女》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也是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一次深刻反思与传承。这首诗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