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得归字同缪子

参横碧落夜霜飞,玉漏声沈烛影微。
明月画桥杨柳渡,关山不隔梦魂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浩瀚星河中,有这样一首小诗,名为《不寐得归字同缪子》。这首诗出自清代诗人戴梓之手,虽然篇幅不长,却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朵奇葩。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戴梓,清代著名机械、兵器制造家,一生致力于火器的研究与创新,其研制的连珠火铳在当时被誉为军事技术的里程碑。然而,他在个人生活中遭遇了不幸,先是被朝廷误信谗言贬至边疆,后又因政治原因再度流放,生活境遇颇为坎坷。

  2. 诗歌原文及翻译:诗中“参横碧落夜霜飞,玉漏声沈烛影微”描绘了深秋夜晚的景象,寒霜覆盖大地,星辰稀疏,而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明月画桥杨柳渡,关山不隔梦魂归”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即使在遥远的关山之隔,也无法阻挡他内心的牵挂与归来的愿望。

  3. 情感表达: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家国情怀和个人命运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无奈与悲叹。这种情感的深沉与真挚,使得《不寐得归字同缪子》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

《不寐得归字同缪子》作为一首短小精悍的小诗,通过戴梓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一个时代背景下文人的内心世界。这不仅是对戴梓个人经历的艺术再现,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情怀的一种深刻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