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书事

帛书牛腹术堪惊,采药虚传海上行。
岂有禁方贻扁鹊,共欣阴道授容成。
触邪直指真名士,执法云司少定评。
太息诸公俱富贵,又从富贵学长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庚戌书事》是明代诗人王世贞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王世贞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国家大事与边塞风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生于明代苏州府太仓,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明朝官场上有着复杂的经历。王世贞曾因弹劾严嵩而入狱,后通过关系得以平反。他的政治生涯中也经历了多次波折,包括与杨继盛的友谊以及其父亲因政治原因被牵连入狱的事件。这些经历使得王世贞在创作《庚戌书事》时,能够更加深刻地表达对国家和历史的感慨。

  2. 诗歌原文及注释:《庚戌书事》原文如下:“传闻边马塞回中,候火甘泉极望同。风雨雕戈秋入塞,书生自抱终军愤,国士谁讥魏绛功。北望苍然天一色,汉家高碣倚寒空。”诗中表达了对国家边防形势的关切,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敬仰。同时,诗中还蕴含着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历史变迁的反思。

  3. 艺术特色:王世贞的诗作以复古为主,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的作品,诗不读中唐人集。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庚戌书事》在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如运用典故、比喻等手法,使诗歌更具深度和广度。

  4. 历史背景:明朝中后期,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边疆战事频繁。王世贞的诗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文人的内心世界。

  5. 文化价值:《庚戌书事》不仅是王世贞个人才华的展现,也是明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机会。

《庚戌书事》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的历史背景、文学风格及其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