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签压架惠书生,桃李春来尽向荣。
善政真能兼善教,仁言怎得似仁声。
即今鲸海文风振,犹是龟山雅化行。
忆我曾蒙传旧德,惭无史笔仿南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牙签压架惠书生,桃李春来尽向荣。
善政真能兼善教,仁言怎得似仁声。
即今鲸海文风振,犹是龟山雅化行。
忆我曾蒙传旧德,惭无史笔仿南平。
《颂杨邑侯书惠士子》是清代诗人罗桂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罗桂芳对地方官员的尊敬和赞赏,而且也表达了他对于地方治理理念的认同和推崇。
罗桂芳在《颂杨邑侯书惠士子》中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杨邑侯的政绩和德政。诗中的“牙签压架惠书生,桃李春来尽向荣”形象描绘了杨邑侯以文化教育引领地区繁荣的场景。这不仅反映了他的善政,也暗示了其兼善教育的执政理念。
在艺术表现上,罗桂芳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比如,“即今鲸海文风振,犹是龟山雅化行”通过比喻,强调了杨邑侯治下的文化氛围和雅正之风。这不仅展示了杨邑侯的个人魅力,也反映了他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观。
罗桂芳通过回顾历史的方式,表达了对其前辈的敬意和自身的谦逊。《颂杨邑侯书惠士子》的末尾提到“忆我曾蒙传旧德,惭无史笔仿南平”,表明他在撰写诗文时受到先辈的影响,但同时也感到自身在记录历史方面的不足。
《颂杨邑侯书惠士子》不仅是对一个具体官员的赞颂,也是对一种理想政治治理模式的追述和致敬。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分析,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能深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治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