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鼓歌

断藤作鼓武功壮,打破浔猺万山瘴。
盛代能和金石声,当日怀思廉耻将。
九层崖抱仙人关,大藤之峡盘其间。
侯渠倡乱十载横,韩都御史来征蛮。
焚巢捣穴一鼓上,引猿附蚁如掉鞅。
飞来三百陶家军,歼尽五屯力山党。
大藤如斛亘千丈,斧断蜿蜒疾雷响。
军门饶镯备凯乐,新鼓鼍鸣酒行赏。
师和令肃民更生,后有王蔡宣威灵。
磨崖云封字漫灭,此鼓尚带玄黄腥。
我曾访古泷水旁,韩公血食光桐乡。
歌献迎神送神曲,不闻挝鼓神不翔。
即今留阁乌台侧,百怪闻风失精魄。
包收陆放马成湖,镇压须凭督军力。
伏波铜鼓土花碧,辉映千秋得联璧。
去年平定西海戎,作歌愿补陈仓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藤鼓歌》是一首描绘历史事件和民族风情的古诗,由清代诗人苏廷魁所作。诗中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在抵抗外来侵略时英勇无畏的精神,也体现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背景
  • 《藤鼓歌》的创作背景与明代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紧密相连,当时壮族地区遭受到外部势力的侵扰,当地人民为了反抗侯渠的煽动性叛乱而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1. 主题内容
  • 诗歌主要描述了断藤制成的鼓作为武器,展现出壮族人民在对抗外来侵略时的勇猛形象,以及他们对国家忠诚、怀揣廉耻之心的崇高精神。
  • 诗中通过九层崖抱仙人关的壮阔景象,以及大藤之峡的自然景观,营造了一种宏大的历史氛围,展现了壮族人民在艰苦斗争中的坚韧不拔。
  1. 艺术特点
  • 诗歌采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作者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将壮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巧妙地融入诗歌之中,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 诗歌在形式上采用了七言绝句,每一句都充满了力量感和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视觉冲击力。
  1. 历史意义
  • 《藤鼓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壮族人民在历史上的抗争历程,对于研究壮族文化、历史及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壮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文化特色及其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

《藤鼓歌》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民族史诗。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壮族的文化和历史,也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对英雄人物的高度赞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