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抵贵州

塘上钲声隔岭闻,黔山积翠楚山分。
马头倒挂千岩月,虎落斜穿万树云。
九驿蛮烟丞相垒,五溪铜柱伏波军。
丈夫莫取黄金印,愧煞当年卧少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抵贵州》是清代诗人罗衔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罗衔炳,字鲁藩,湖南安化人。他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学造诣的诗人,其作品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罗衔炳的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捕捉自然之美与人生情感的交融,使得《初抵贵州》这首七言律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 诗歌原文:《初抵贵州》原文如下:
    塘上钲声隔岭闻,黔山积翠楚山分。
    马头倒挂千岩月,虎落斜穿万树云。
    九驿蛮烟丞相垒,五溪铜柱伏波军。
    丈夫莫取黄金印,愧煞当年卧少文。
  3. 诗意解析:《初抵贵州》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抵达贵州时的心境和感受。首联“塘上钲声隔岭闻,黔山积翠楚山分”描绘了诗人通过声音感受到的贵州的自然景象;颔联“马头倒挂千岩月,虎落斜穿万树云”则用生动的形象展现了贵州的山峦和云雾之美。颈联“九驿蛮烟丞相垒,五溪铜柱伏波军”反映了贵州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特色,而尾联“丈夫莫取黄金印,愧煞当年卧少文”则是诗人以自身的经历来告诫人们,不要沉迷于富贵,要追求真正的学问和道德修养。
  4. 文化背景:清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诗歌作为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承担着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个人情感的重要任务。罗衔炳的《初抵贵州》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文化风尚和价值观念。

《初抵贵州》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贵州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诗歌,它还蕴含着更深远的思想意义。诗人通过对贵州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他认为,真正的学问和成就不应该仅仅依赖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而是应该通过内心的修养和对知识的探求来实现。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初抵贵州》不仅是罗衔炳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研究清代文化和文学的重要文本。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诗歌宝库,也为后世的读者提供了了解清代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