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居杂诗十九首 · 其七

秋千院落月如钩,为爱花荫懒上楼。
露湿红渠波底袜,自拈罗带淡蛾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居杂诗十九首·其七》是魏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1. 作者简介
  •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著名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他出生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的隐逸世家,一生致力于田园生活和文学创作,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1. 诗歌原文
    灯飘珠箔玉筝秋,几曲回阑水上楼。猛忆定庵哀怨句:“三生花草梦苏州。”

  2. 诗歌背景

  • 《东居杂诗十九首》是一组描绘作者隐居生活的诗篇,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热爱。此诗可能是其中的一首,通过描写夜深时分的宁静景象来抒发诗人的情感。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陶渊明归隐之后的生活阶段,此时他已经远离了官场的纷扰,转而过上了隐居田园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平静与对自然的亲近感。
  1. 主题内容
  • 自然之美: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灯光闪烁、珠帘飘动、筝声悠扬等场景,展现了一个充满宁静与美感的夜晚画面,体现了自然景物的和谐之美。
  • 怀旧之情:诗中的“三生花草梦苏州”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以及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这种怀旧之情不仅体现在对苏州园林美景的回忆,还蕴含了对逝去的青春和岁月的感慨。
  • 隐逸情怀: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表达,诗人展示了他对简单生活的珍视和对尘世喧嚣的超脱。
  1. 语言艺术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灯飘”、“珠箔”、“玉筝”等,这些意象不仅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还富有音乐性和视觉美,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静谧的夜晚之中。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诗中的“猛忆”一词,既表现了诗人在特定时刻的突然回忆,又揭示了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而含蓄。
  1. 文化意义
  • 田园文化的传承: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国田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隐逸文化的发扬光大:在中国历史上,隐逸文化一直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方式。陶渊明的田园诗为这一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成为后世许多文人墨客效仿的对象。

除了上述阐述的基本内容外,以下还有几个补充信息点需要了解:

  • 陶渊明的诗歌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著称,这首诗也不例外。它通过对简单事物的描述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人生态度的体现。他在诗中展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以及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创作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后代作家都受到了他的影响,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田园诗作。

《东居杂诗十九首·其七》不仅是陶渊明诗歌创作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追求,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