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馆回残梦,江乡忆故人。
一官犹苜蓿,三径但松筠。
雾雨南溟路,关山北峡春。
折梅未敢寄,细把恐伤神。
桐城道中怀刘耕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桐城道中怀刘耕南》是清代诗人窦光鼐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
从艺术风格上看,窦光鼐的诗歌在形式上遵循了五言律诗的严格规范,每句五字,共四联,结构完整。这种格式不仅便于诗人表达清晰、条理性强的思想感情,而且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更加突出。例如,诗句“野馆回残梦,江乡忆故人。”中的“回”与“忆”押韵,“残”与“人”押韵,这样的押韵方式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感,还增强了语言的整体和谐性。
窦光鼐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深沉的情感。如“一官犹苜蓿,三径但松筠”这两句诗中,“一官”与“三径”分别代表了仕途与隐逸的生活状态,而“犹苜蓿”与“但松筠”则形象地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窦光鼐通过对比这两种生活态度,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
在情感表达方面,窦光鼐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友人的深情厚意。“雾雨南溟路,关山北峡春”这两句诗中,虽然描绘的是旅途中的风雨景象与北方的山水风光,但通过“雾雨”与“关山”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将个人的情绪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表达了一种壮志未酬、心系家国的复杂情感。此外,“折梅未敢寄,细把恐伤神”这句则反映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以及因距离而产生的忧愁与无奈。
窦光鼐的《桐城道中怀刘耕南》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象征。它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在面对人生挫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乐观。通过学习这首作品,可以深刻理解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学价值和人生哲理,这对于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