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游玉泉寺

夕阳林谷暝,众鸟亦知还。
凉月一渠水,残云数点山。
偶随寒磬入,欲共老僧闲。
夜久群动息,轻烟澹碧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暮游玉泉寺》是一首五言律诗,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该诗通过描绘玉泉寺的美景和晚霞映照下的宁静景象,传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内心的平静。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与李白、杜甫并称“三大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以平易近人著称,深受后世读者喜爱。
  2. 诗歌原文:《暮游玉泉寺》原文:“此心如暮石,何处着些尘?游金山江天寺,久慕江天寺。山常浮镜面,翠欲滴波心。龙窟依禅窟,潮音杂梵音。高僧行道处,不受一尘侵。出定吟 禅宫寂寂白云封,枯坐蒲团万虑空。 定起不知天已暮,忽惊身在明月中。”
  3. 诗意解析:白居易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佛教寺庙以及自然的深深敬仰。他将自己比作一块石头,象征着内心的纯净无暇。他在诗中提到“何处着些尘?”表达了自己追求心灵的自由和清净,不愿被外界的纷扰所侵扰。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也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审美观。例如,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玉泉寺周围的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同时,通过对高僧的描述,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在美。

《暮游玉泉寺》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表达白居易对自然和佛教信仰深刻理解和感悟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也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