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陶观察森甲之姑苏

春波如镜草萋萋,十里垂杨绿映堤。
借取祝融峰上月,送君直下洞庭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陶观察森甲之姑苏》是一首清代诗人释敬安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波如镜、草萋萋,十里垂杨柳绿映堤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陶观察森甲离别的不舍之情和对其前途的美好祝愿,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表达。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释敬安(约公元1840年—约公元1913年),字石泉,又字静闻,江苏武进人,晚清著名诗人、书法家,为清末民初“南社”成员。他与柳亚子、高旭等有密切的交往,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怀,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 原文及翻译:春波如镜草萋萋,十里垂杨绿映堤。借取祝融峰上月,送君直下洞庭西。
  • 春天的江水清澈如同明镜,岸边的草儿翠绿生机盎然。沿着十里长堤,垂杨柳轻轻摇曳,绿意盎然。
  • 借用祝融峰上的明月,为你送上祝福,愿你一路顺遂,直挂云帆,直至洞庭湖的西岸。
  1.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重视。诗中的“春波如镜”、“十里垂杨”等意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诗人也通过送别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2. 文化背景:在清朝末年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常常关注时局,抒发感慨。释敬安作为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值晚清时期,国家动荡不安,民间疾苦,诗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这样一首充满情感的诗歌。
  3. 文学价值: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晚清诗歌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心态。
  4. 现代影响:在当代,虽然科技发展迅猛,但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古典诗歌的喜爱仍然不减。释敬安的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传颂,在今天也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对于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了解这样的作品是十分必要的。
  5. 启示意义:这首诗教会人们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启示人们在面对人生的离别和告别时,如何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珍惜当下,同时也对未来充满希望。

释敬安的《送陶观察森甲之姑苏》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和深情厚谊的诗歌,也是研究清代诗歌和文人情感的重要作品。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