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 长安七夕和称六

璧露乍惊秋。月满西楼。江南箫管正悠悠。报到天边今夜会,彩线穿愁。
薄幸是牵牛。会少离稠。鹊槎一夕锦云收。我做牛郎他织女,夜夜桥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浪淘沙·长安七夕和称六》是清代诗人龚鼎孳创作的一首古诗词。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展现了中国传统的七夕节文化。下面将对这首诗及其相关信息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璧露乍惊秋,月满西楼,江南箫管正悠悠。报到天边今夜会,彩线穿愁。薄幸是牵牛,会少离稠,鹊槎一夕锦云收。我做牛郎他织女,夜夜桥头。

  2. 创作背景:诗作的创作背景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而《浪淘沙·长安七夕和称六》则可能受到了这一故事的启发,通过描绘牛郎织女的故事来体现中国古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追求。同时,该诗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七夕节的重视,以及人们对于这一传统节日的情感寄托和文化认同。

  3. 主题思想:诗的主题思想聚焦于牛郎织女这对恋人的悲欢离合。通过对牛郎织女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美好姻缘的向往和追求。此外,诗中的“鹊桥相会”等元素,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浪漫传说和神话色彩。

  4. 艺术特色:龚鼎孳的《浪淘沙·长安七夕和称六》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将牛郎的孤独与织女的等待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其次,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语言,如对江南箫管的描写,以及对夜空中鹊桥相会场景的描绘,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气息;再次,诗中运用了象征和暗喻的手法,如“鹊槎一夕锦云收”中的“鹊槎”,既象征着牛郎织女跨越银河相会的场景,又寓含了他们的爱情坚贞不渝的寓意。

《浪淘沙·长安七夕和称六》不仅是一首表达爱情主题的古诗词,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爱情的崇高追求和对忠贞不渝的美好祝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