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楼春 · 送春

吁嗟乎春归。奈匆匆不住,轻送芳菲。几处园林池馆,落红霏霏。无意绪,裁春衣。想去年、百花开时。记剪烛山楼,看花古寺,回首梦依稀。
谁能禁,东风吹。倚栏干几曲,心与时违。又是杨花糁径,海棠垂丝。春已去,人如斯。更那堪、幽思空悲。对芳草深庭,帘拢未垂双燕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寿楼春》是清代女词人顾太清创作的一首词,以细腻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离去和内心的哀愁。下面将详细解析《寿楼春·送春》:

  1. 作者简介
  • 顾太清(1799-约1876),清朝女词人,名春,字子春,号太清,满族。精于词学,尤重周邦彦、姜夔之作,致力于咏物、题画。与纳兰性德齐名,有“满洲词人,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誉。其词作风格婉约,情感真挚,深受后世喜爱。
  1. 诗词原文
    吁嗟乎春归,奈匆匆不住,轻送芳菲。几处园林池馆,落红霏霏。无意绪,裁春衣。想去年、百花开时。记剪烛山楼,看花古寺,回首梦依稀。谁能禁,东风吹。倚栏干几曲,心与时违。又是杨花糁径,海棠垂丝。春已去,人如斯。更那堪、幽思空悲。对芳草深庭,帘拢未垂双燕飞。

  2. 诗词赏析

  • 主题表达:《寿楼春·送春》通过描写春天的离去,表达了作者对流逝时光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哀愁。词中的“叹春归”直接点明了主题,而“春已去”则揭示了季节变迁的自然规律,使人不禁感慨万千。
  • 艺术手法: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鹃声中春归”、“轻送芳菲”等,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轻盈和短暂。同时,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如落红、杨花、海棠等,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象,使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变化。
  1. 创作背景
  • 顾太清的这首词创作于清朝末年,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和民族危机之中。词中的“春已去”不仅仅是描述自然现象,更是对当时社会状态的一种隐喻。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离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逝去的哀愁,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忧虑。
  1. 词牌解析:《寿楼春》,又名《寻春服感念》。此词牌始见于史达祖的《梅溪词》,题为“寻春服感念”,可能原本是悼亡之作。然而,顾太清在创作这首词时并未使用这一传统形式,而是采用了更为自由的写法。尽管如此,《寿楼春》作为词牌名本身已经蕴含了特定的情感色彩,即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逝去时光的哀伤。

《寿楼春·送春》不仅是一首描绘春天离去的词作,更是一部充满深情和哲理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顾太清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情感,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清朝女性词人独特视角的机会。对于热爱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这是一篇值得深入研读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