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 二首,忆鄋氏

西窗月。邀人瘦影成三绝。成三绝。清愁虚冷,都无话说。
金钗划损阑干漆。炉烟袅篆屏山寂。屏山寂。侍儿促睡,单衾寒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忆秦娥·二首,忆鄋氏》是清代诗人顾贞立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爱情的哀伤与怀念。下面将对该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
    西窗月。照人夜夜如相识。如相识。穿帘入幕,故来寻觅。空闺此际真愁绝。遥知尚有秦娥泣。秦娥泣。与君尝尽,生离死别。

  2. 诗意解析

  • 西窗月:描述了西窗下的月亮,给人以清冷、孤独的感觉,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寂寞。
  • 照人夜夜如相识:月光每晚都像老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给予他安慰和陪伴。
  • 穿帘入幕:描绘了诗人透过窗帘,看到爱人的身影,如同进入了一个秘密的空间,充满了浪漫和神秘。
  • 故来寻觅:尽管知道爱人已经不在,但诗人仍然坚持来到这个空间寻找她。
  • 空闺此际真愁绝:在这个空荡荡的家中,诗人感到深深的愁苦,无人能够分享这种情感。
  • 遥知尚有秦娥泣:通过想象,诗人知道爱人在远方也在哭泣,这种共情让诗人更加痛苦。
  • 与君尝尽,生离死别:诗人和爱人共同经历了生死离别,现在只能独自承受这份悲痛。
  1. 诗歌鉴赏
  • 这首诗通过对西窗月的描写,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忧郁的氛围。月光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象征。
  •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穿帘入幕”和“生离死别”,使整首诗充满了悲剧色彩。
  • 诗人的情感真挚而深沉,通过对逝者的怀念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
  1. 历史背景
  • 顾贞立生活在清朝,这是一个封建社会逐渐衰落的时代,文人常常面临生活的困顿和情感的困扰。他的诗作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 《忆秦娥·二首,忆鄋氏》创作于18世纪末,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活也充满艰辛。
  1. 文学影响:《忆秦娥·二首,忆鄋氏》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写作技巧,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顾贞立的这首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美的独到见解,还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忆秦娥·二首,忆鄋氏》是一首充满悲伤与怀旧情怀的古代诗歌,它不仅展现了顾贞立深邃的情感世界,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点。对于爱好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