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中杂诗

东风一万里,吹我挂帆西。
楚地缘江尽,蛮天到蜀低。
春云归雁远,山木乱猿啼。
夜夜高堂梦,乡关怨鼓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峡中杂诗》是清代诗人顾复初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三峡地区自然风光的热爱与感慨。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抒发。下面将详细介绍《峡中杂诗》:

  1. 作者介绍
  • 顾复初,字幼耕、幼庚、子远、道穆,号曼罗山人,晚号潜叟。他生于江苏元和,拔贡生,官至光禄寺署正。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曾随何绍基入蜀助校试卷,后成为疆吏幕客,直至卒年九十余岁。
  • 在文学上,顾复初的著述颇丰,有《罗曼山人诗文集》、《乐静廉馀斋诗文稿》、《梅影盦词集》等作品。他的作品多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节选:东风一万里,吹我挂帆西。楚地缘江尽,蛮天到蜀低。春云归雁远,山木乱猿啼。夜夜高堂梦,乡关怨鼓鼙。
  • 译文:东风浩荡万里长,扬起我帆向西扬。楚地尽头长江边,蜀地低垂天地间。春天的云彩归雁远,山中的树木乱叫唤。夜夜梦中高堂里,乡关思念战鼓擂。
  1. 诗作赏析
  • 描绘手法:顾复初的这首诗通过对春风、江水、山峦、猿啼等自然景象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三峡地区的壮美景色。
  • 意境营造:诗歌以“画中游”的意象开篇,通过“两岸青山夹去程,一江秋水片帆轻”,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卷中。诗中的“峭壁一重还一重”和“江流曲折乱山中”则进一步烘托了三峡的险峻与美丽。
  • 情感表达:诗歌中的“平生颇得江山趣,肯信江山亦有情”,表达了诗人对三峡的深厚情感;而“自我客行千里远,船头无日不相迎”则反映了诗人旅途的艰辛与对家乡的眷恋。
  1. 历史背景
  • 顾复初生活在清末民初之际,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一时期留下了他们的文学作品。顾复初的《峡中杂诗》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时代精神。
  1. 艺术特点
  • 意象运用:顾复初在《峡中杂诗》中巧妙运用了多种意象,如“春风”、“江水”、“山峦”、“猿啼”,这些意象都充满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和生命力,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诗意和动感。
  • 语言特色:诗句简洁明快,用词精确,如“画鼓阗阗咽,舟从井底牵”,形象地描绘了三峡地区的水运场景,既展示了三峡的自然风貌,又富有生活气息。

顾复初的《峡中杂诗》不仅是一首诗文作品,更是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内涵,让后人能够窥见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人文情怀。这首诗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欣赏对象,也为研究清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因此,《峡中杂诗》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文化遗产,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