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戌荷月二十七日雨窗作

小阁轻寒梦乍醒,满园秋色上窗棂。
无端镇日潇潇雨,不种芭蕉也怕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甲戌荷月二十七日雨窗作》是清代诗人恩龄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感受和内心世界的思考。诗的内容表达了在连绵不断的秋雨中,望湖楼的景象变化,以及诗人在这种环境中的心理体验。

从诗歌本身来看,此诗为押青韵的七言绝句。这种形式不仅符合了当时的诗词传统,也使得作品在音律上更加和谐悦耳。同时,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修养。例如,“小阁轻寒梦乍醒”描绘了一种静谧的早晨氛围,使人仿佛能听到窗外树叶与雨滴相击的声音;再如“满园秋色上窗棂”,则通过色彩和季节的描写,营造出一个深秋时节的宁静画面。

从诗人的情感角度来理解,该诗反映了诗人在风雨中的所感所思。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连续不断的秋雨,以及对不种芭蕉却害怕听雨声的矛盾心理。这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抒发。正如诗中所写,“无端镇日潇潇雨”,这种天气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让诗人感到困扰和无奈。同时,“不种芭蕉也怕听”又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态,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诗人依然保持着一份平和与宁静。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从文化背景来看,清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的文人多有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追求个人的精神寄托和艺术表达。恩龄作为一位诗人,其作品中自然不乏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和个人情怀的抒发。通过对《甲戌荷月二十七日雨窗作》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甲戌荷月二十七日雨窗作》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刻情感和哲理的作品。它展示了恩龄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境界。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和诗人的个人情感表达,这首作品都是宝贵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