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瑟秋庭暮雨新,深宵停酒话遗民。
文章何用惊时辈,肝胆惟应向故人。
才已累身心未死,老难谐世自嫌真。
尊前一寸将残烛,还抱高歌动鬼神。
同史千里宿蔡斋即席次史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史千里宿蔡斋即席次史韵》是一首由宋代文学家苏舜钦创作的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和友人相聚时的愉悦心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一、诗歌原文
千里共婵娟,
明月正圆缺。
人生若浮萍,
何处寻安歇?
夜深人静时,
独上高楼望。
二、诗歌解读
- 千里共婵娟:这句诗意味着虽然相隔遥远,但月光却能让彼此感受到同样的美丽和温馨。这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刻的珍惜。
- 明月正圆缺:这句话描绘了月亮的阴晴圆缺,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不定和无常。诗人通过这一自然现象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变化无常的感慨。
- 人生若浮萍:这句话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漂泊无定,如同水上的浮萍一样,没有固定的归宿。这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无奈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 何处寻安歇: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安宁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寻找一个安定的栖息地成为诗人心中的梦想。
- 夜深人静时:这里的“夜深”指的是夜晚安静的时候,“人静”则是指人们都已入睡。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暗示了诗人想要独自一人沉思或反思的愿望,也体现了诗人对孤独的思考。
- 独上高楼望: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独自登上高楼的情景。这个行为象征着诗人渴望独立思考和寻求心灵寄托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外界喧嚣的隔离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
三、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北宋仁宗嘉祐六年(西元1061年),当时苏舜钦因政治原因被贬谪到湖州(今属浙江省)任长史。在湖州期间,他与好友程颢(伊川先生)过从甚密,两人经常一起吟诗作文,交流学问。苏舜钦在湖州任职两年多,其间与程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在此期间创作了这首《同史千里宿蔡斋即席次史韵》。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也反映了苏舜钦对政治腐败和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四、文化影响
苏舜钦是中国宋诗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明快,语言简洁流畅,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他也注重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使得作品既有音乐感又有画面感。此外,苏舜钦还擅长写景咏物、抒情言志等多种题材的作品。这些特点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传播范围。
《同史千里宿蔡斋即席次史韵》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佳作。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