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明斋咏怀

忆昔园林趋觐回,朱门静掩不轻开。
怡情看竹邀僧话,余事移松傍水栽。
勤政原因涵养到,任劳却自静功来。
万机日日如丝绪,勉竭心思手自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仁明斋咏怀》是一首由清代诗人胤禛创作的诗歌。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官场和自然的深刻体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政治环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作品概述
  • 创作背景:胤禛,即清世宗,清朝时期的一位重要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试图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些改革措施对当时的文官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文学形式:《仁明斋咏怀》作为一首诗歌,其形式上属于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通常具有韵律、节奏和意象等特点。
  • 艺术风格:胤禛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融合了豪放与细腻的双重特点,使得他的诗作既有深沉的政治意味,又不失文人的情感细腻。
  1. 内容解析
  • 开头部分:“忆昔园林趋觐回,朱门静掩不轻开。” 这两句诗描述了作者回到故居时的心境和所见之景。这里的“园林”可能是指作者曾经居住或工作的地方,而“趋觐回”则暗示了某种政治活动或朝觐的结束。
  • 中间部分:“怡情看竹邀僧话,余事移松傍水栽。” 这部分诗体现了作者在繁忙政务之余,寻找心灵的宁静和自然之美。通过看竹、邀请僧人聊天,以及在水边栽种松树,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 结尾部分:“勤政原因涵养到,任劳却自静功来。万机日日如丝绪,勉竭心思手自裁。”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政治责任的承担以及对个人修养的重视。通过“涵养”和“自静”两个词语,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自我克制是达到治理国家境界的关键。
  1. 艺术特色
  • 情感表达:在《仁明斋咏怀》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经历的描述,传达了复杂的情感。从繁忙的政务到追求心灵的平静,反映出作者在复杂社会中的心理状态和哲学思考。
  • 象征意义:诗中的“竹”“松”等元素不仅仅是自然景物,它们也被赋予了深厚的象征意义。竹子象征着坚韧不拔,松树则代表着长青不老,这些自然元素与诗人的政治理念相呼应。
  • 语言风格:整体而言,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有力,富有节奏感。通过对比与转折,使诗句更加生动和有趣。此外,诗歌中的用词考究,体现了诗人较高的文学素养。

《仁明斋咏怀》作为胤禛的一首代表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清代文人面对国家大事时的复杂心态和生活哲学。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深入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政治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