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月夜感怀

碧天皓魄印长空,嘹呖初闻度塞鸿。
榴子结成崖石畔,桂香飘入渚烟中。
溪环松老重添翠,岩映枫疏半缀红。
追忆昔年秋夜宴,不禁此际感西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仲秋月夜感怀》是清代诗人胤禛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胤禛(1678—1735),即清世宗,满族人,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雍正帝。他的统治时期,中国历史上有“雍正中兴”的说法,在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建立军机房和实行摊丁入亩等措施。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可以推断为雍正帝在位期间。

  2. 诗中意象:诗中的“碧天皓魄印长空,嘹呖初闻度塞鸿。榴子结成崖石畔,桂香飘入渚烟中”,描绘了仲秋之夜的景色,天空清澈、月光皎洁,远方的雁鸣声和远处崖石边的成熟榴子,以及随风飘散的桂花香气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3. 情感抒发:“溪环松老重添翠,岩映枫疏半缀红”两句,通过描写溪边松树和山岩的颜色变化,表现了秋天自然景观的变化之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季节变迁的感慨。

  4. 历史意义:《仲秋月夜感怀》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过往历史的回顾。诗中的“追忆昔年秋夜宴,不禁此际感西风”,反映了作者对往昔盛世的回忆与当下现实的感慨。

《仲秋月夜感怀》不仅是一首艺术价值高、意境深远的诗作,也是理解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重要窗口。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清代宫廷生活及文人的内心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