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舟四咏蓬

沙岸复滩头,孤蓬泊处悠。
冲烟寒带月,听雨夜衔秋。
芦底眠渔稳,柳堤入画幽。
何能乘帆去,风送到瀛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行舟四咏蓬》是清代诗人敦敏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意境,被后人广泛传颂。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多个层面:

  1. 诗歌原文
  • 沙岸复滩头,孤蓬泊处悠。
  • 冲烟寒带月,听雨夜衔秋。
  • 芦底眠渔稳,柳堤入画幽。
  • 何能乘帆去,风送到瀛洲。
  1. 作者简介
  • 敦敏(1637年—1724年),字子明,号懋斋,清朝宗室后裔,阿济格之后,官至宗学总管。与曹雪芹、敦诚均为好友,二人在文学上有着深厚的交流。其所著《懋斋诗钞》是研究《红楼梦》的重要资料之一。
  1. 诗歌赏析:《行舟四咏·其一·蓬》是《行舟四咏》中的首篇作品,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自然景象。诗中“沙岸复滩头,孤蓬泊处悠”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沙滩边的孤独与辽阔;“冲烟寒带月,听雨夜衔秋”则展现了一幅清冷的秋夜图景,给人以静谧之感。

  2.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无论是孤蓬的悠长,还是芦底渔船的宁静,都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大量意象,如“孤蓬”、“芦底”、“柳堤”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1. 文化背景:敦敏作为清朝宗室后裔,其创作往往带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行舟四咏》中,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对历史的感慨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行舟四咏蓬》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自然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同时也能体会到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