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灯次韵二首

金相高悬焕彩新,焰芒熌敛若传神。
秋潭影散虹千尺,桂魄光摇月一轮。
是幻是真俱属妄,为空为色了无尘。
禅龛一瓣遥相对,欲向维摩参筏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镜中灯次韵二首”是清代诗人敦敏和许传霈的诗作。这首诗通过描绘镜中的灯光,表达了一种超脱物我、探求禅意的意境。在探讨诗歌本身的同时,也可以从更广阔的文化层面理解其深远的意义。

敦敏和许传霈作为清代的文人,他们的作品常常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诗中的“镜中灯”象征性地代表了人的心灵之镜,通过这面镜子,可以反映出内心的真实面貌。诗句所蕴含的禅意,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自然以及宇宙的深层次感悟。

“金相高悬焕彩新,焰芒熌敛若传神”,这里的“金相”象征着光明与智慧,而“焕彩新”则表示这些光明是新生且纯净的。诗中的“焰芒熌敛”暗示了光线的变幻无常,而“若传神”则是对光的灵动性和生命力的赞叹。这一描述不仅体现了诗歌的艺术美感,也揭示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洞察。

诗中的“秋潭影散虹千尺,桂魄光摇月一轮”,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秋天的水面反射出彩虹般的色彩,而月亮的光晕则像是水中的倒影,这种描绘手法使得画面生动而富有诗意。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映射。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的语言精炼,意象丰富,通过对光与影、虚与实、真与幻的对比和交融,展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境界。诗歌中的“为空为色了无尘”、“秋潭影散虹千尺,桂魄光摇月一轮”,更是巧妙地运用了禅宗的意象,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敦敏和许传霈的这两首诗作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宗思想的重要体现,对于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心灵的平静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镜中灯次韵二首”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意义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自我反省和精神探索的平台。通过深入分析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