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贻谋之西山访敬亭

溪柳样晴丝,明媚西郊路。
谁蜡阮公屐,往随灵运步。
奚囊一肩诗,烟翠千山树。
薄暮醉村醪,飘然入山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贻谋之西山访敬亭”是清朝诗人敦敏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在秋季前往西山探访敬亭山的雅兴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清代诗词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诗歌原文
    溪柳样晴丝,明媚西郊路。谁蜡阮公屐,往随灵运步。奚囊一肩诗,烟翠千山树。薄暮醉村醪,飘然入山去。

  2. 诗歌鉴赏

  • 诗的开篇“溪柳样晴丝,明媚西郊路”描绘了西山的景色,清新脱俗。
  • “谁蜡阮公屐,往随灵运步”则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人逸事的向往,通过“阮公屐”和“灵运步”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跟随古人足迹,领略自然之美的愿望。
  • “奚囊一肩诗”,意味着诗人随身携带着丰富的诗作,准备在旅途中抒发情感,创作新诗。
  • “烟翠千山树”,形容山林间的美景如同画一般,给人以美的享受。
  • “薄暮醉村醪”,则描绘了诗人在黄昏时分醉酒后,陶醉于山村的美酒之中的情景。
  • “飘然入山去”,表现了诗人轻松自在、怡然自得的心情,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1. 艺术手法
  • 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溪柳”、“晴丝”等,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增加了诗歌的意境美。
  • 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谁蜡阮公屐”与“灵运步”形成古今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和向往。
  • 结构上,全诗遵循了七言律诗的格律,平仄协调,音韵优美,读来朗朗上口。
  1. 历史背景
  • 该诗创作于清代乾隆年间,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墨客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游历名山大川,创作诗歌。
  • 敦敏作为宗室成员,官至宗学总管,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因此其作品在当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地位认可。
  1. 文化内涵
  •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观的美,还蕴含着文人对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追求。诗中的“溪柳”、“烟翠”等词汇,传达了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 通过对西山的探访,诗人表达了对清静、高雅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古代文人雅集精神的怀念。

“送贻谋之西山访敬亭”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志趣的诗歌,也是一幅反映清代文人生活风貌和审美情趣的画面。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诗歌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