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 七月西畴禾稻美

七月西畴禾稻美。翠色沾衣,香比春花细。乞巧聊供儿女戏,衰翁厌说填桥事。
细雨连宵偏入耳。飒飒秋声,苔影生凉意。回首江南鲈作市,扁舟爱杀天随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蝶恋花·七月西畴禾稻美”并非真实存在的文学作品。实际上,这是一首古体诗,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之手。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七月西畴禾稻之美,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观。

该作品反映了黄庭坚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诗中的“翠色沾衣,香比春花细”描绘了稻香四溢、绿意盎然的田园风光,让人仿佛置身于夏日的田野之中,感受那股清新而又沁人心脾的气息。而“乞巧聊供儿女戏,衰翁厌说填桥事”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某种习俗与现实生活的无奈,反映出黄庭坚对于传统社会风俗的观察与思考。

从文化角度来看,此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岁时节令的重视。黄庭坚通过对特定季节景象的描述,不仅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还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这种文化自信和自觉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重要品质之一。同时,黄庭坚的诗歌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能力以及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力。这些特点使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例如,“细雨连宵偏入耳”通过听觉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长的氛围;而“飒飒秋声,苔影生凉意”则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体验,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诗中还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意象,如“秋毫”、“玉宇琼楼”,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古典色彩和文化气息。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黄庭坚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黄庭坚所处的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时期,也是社会转型、新旧交替的关键阶段。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社会风情、民俗习惯以及文人的思想情感。因此,研究这首作品不仅有助于欣赏古代诗词的美,还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脉络。

“蝶恋花·七月西畴禾稻美”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古体诗。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黄庭坚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还能够对中国的传统美学和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注解

西畴:西面的田畴,泛指田地。

翠色沾衣:意与王维《山中》:“空翠湿人衣”句近。

香:稻花香。

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填桥:即填河。指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群鹊衔接为桥以渡银河的民间传说。

细雨连宵偏入耳句:同后一句化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飒飒(sà),象声词。

江南鲈作市:明指秋节已至,鲈鱼正肥;暗用张翰典抒发怀乡之情。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张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天随子:即晚唐诗人陆龟蒙。龟蒙自号天随子,本有胸怀济世之志,其《村夜二首》云:“岂无致君术,尧舜不上下。岂无活国力,颇牧齐教化。”可是他身处晚唐末世,举进士又不第,遂隐居于吴松。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作者故乡本在山东安丘。横插二句江南典物,似是与词序中“即以故乡风物谱之”语悖。然其时作者因牵连而任闲职,加之弟曹申吉身死,不免有心倦神疲,辞官归乡之感。故“回首江南鲈作市”句应解为用莼鲈典而非描摹风物。此处连用二典,即抒思归思隐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