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无月

亘古清光彻九州,只因烟雾锁琼楼。
莫愁遮断山河影,照出山河影更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夜无月》是清代樊增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中秋之夜月光被烟雾遮蔽的遗憾,还通过对比古人赏月的欢愉情景与当下的愁闷情绪,展现了诗人对传统习俗的深切关怀和对现实变迁的敏感观察。具体介绍如下:

  1. 诗歌原文
    亘古清光彻九州,只因烟雾锁琼楼。
    莫愁遮断山河影,照出山河影更愁。

  2. 诗歌鉴赏

  • 意境与情感:诗歌开篇以“亘古清光”起兴,描绘了自古以来中秋之夜的明亮景象。然而,由于“烟雾锁琼楼”,月亮被云烟遮蔽,使得原本应明亮的圆月变得黯淡。这种对比突出了作者对于中秋佳节本应有的景象被破坏的遗憾与失望。
  • 象征与寓意:诗中的“烟雾锁琼楼”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也象征着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人们内心的忧愁。烟雾不仅遮蔽了月亮,也模糊了人们的视线,让人难以看清事物的本质和本质的真实。
  • 语言风格:樊增祥在这首诗中采用了平实的语言和简洁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不失为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传统的尊重以及对现实的关注。
  1. 历史背景
  • 这首七言绝句创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传承。樊增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此诗,既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可能包含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思。
  1. 文学影响
  • 虽然这首七言绝句在当时可能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作为樊增祥众多作品中的一篇,它仍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眼光。其对传统节日的描写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捕捉,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1. 现代启示
  •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再需要像古人那样仰望星辰,但在享受科技进步和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是否还能保持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之情,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樊增祥的这首诗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始终不变。

《中秋夜无月》作为一部反映传统节日氛围和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个人心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了解到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也能从中汲取到对自然、社会与人性的深度思考。

注解

亘古:终古。即从远古到现在。亘(gèn),从此端到彼端之意。

琼楼:玉楼。这里借指月宫。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