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徐之棨联

骗湖贩,欺豫商,苛钱店,虐盐行,弥补饱贪狼,教他断子绝孙,方信青天还有眼;
侵学款,败公益,假工厂,废恤局,搜罗穷社鼠,任你吸髓敲骨,最怜引地已无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嘲徐之棨联》是一首出自清人待考的对联,该作品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辛辣的笔触讽刺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及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以下是具体分析:

  1. 文学背景与作者
  • 作者身份:《嘲徐之棨联》的作者是待考,从文中可以看出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 出处与流传:该对联出自《南亭四话》,可见其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作为文学作品,它在民间有着较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1. 内容解析
  • 社会讽刺:《嘲徐之棨联》通过描述一系列社会现象,如欺商、虐行等,来揭露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
  • 主题表达:诗人通过对比贪官污吏与普通百姓的遭遇,强调了公正社会的重要性和对公平的渴望。
  1. 艺术特色
  • 比喻使用:在作品中,诗人使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例如“补饱贪狼”和“最怜引地已无皮”,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语言风格:整首对联采用白话文写作,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和冲击力,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1. 历史意义与影响
  • 反映现实: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描写,反映了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矛盾,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 文化传承:《嘲徐之棨联》作为一种文学作品,不仅传递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人传颂和学习。

《嘲徐之棨联》不仅仅是一首诗词,更是一幅描绘社会不公的画卷,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于公正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