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二首 其一

香雾无情作薄寒。
银灯吹处气如兰。
凭肩人爱夜阑珊。
花语绿窗凉月听,云敧文枕画鸾看。
钏声微戛梦儿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浣溪沙二首 其一》——宋词中的婉约风韵

《浣溪沙二首 其一》,这首作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杰作,创作于公元1089年。此词作以秋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凄凉景象和作者的内心世界。

从字面上来看,“浣溪沙”原是一种唐代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居多。这种结构使得整首词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是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词中“珠桧丝杉冷欲霜,山城歌舞助凄凉”,描绘出一幅寂静而又略带哀伤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深秋的古都,感受着秋风的萧瑟和节日的喜悦相交织的复杂情感。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感和对现实的无奈。

“霜鬓真堪插拒霜,哀弦危柱作伊凉”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无奈。这里的“霜鬓”象征着作者的衰老,而“伊凉”则是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整首词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更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述,传达出了一种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深深感慨。

《浣溪沙二首 其一》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词作品,它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