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落(辛巳)

寥落吾徒可奈何,青山青史两蹉跎。
乾隆朝士不相识,无故飞扬入梦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寥落(辛巳)》是一首描写作者在乾隆时期归越后生活孤独和感慨时光流逝的文学作品。下面将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创作背景:作品创作于乾隆朝士不相识,反映了作者在那个政治动荡、文人孤立的时代背景下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失落。
  • 文学地位:尽管作品未明确指出作者的具体姓名,但它体现了清代晚期文坛的一种普遍现象,即文人面对时代变迁时的内心挣扎与情感流露。
  • 历史价值:此诗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情感状态,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生存状态,为后世提供了研究那个时代的珍贵资料。
  1. 诗歌原文
  • 原文展示:寥落吾徒可奈何,青山青史两蹉跎。乾隆朝士不相识,无故飞扬入梦多。暮雨谣三叠,暮雨怜幽草,曾亲撷翠人。林塘三百步,车去竟无尘。雨气侵罗袜,泥痕黦画裳。春阴太萧瑟,归费夕𬬻香。想见明灯下,帘衣一桁单。相思无十里,同此凤城寒。
  1. 诗句赏析
  • “寥落吾徒可奈何”:表达了作者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与悲凉感。诗人感叹自己的身世如同飘零的落叶,无法挣脱命运的安排。
  • “青山青史两蹉跎”:描绘了作者对历史的深深感慨,青山依旧,但是历史却已经过去很久,无法追回。
  • “暮雨谣三叠”:通过暮雨来象征作者心中的忧郁和哀愁。暮雨中,作者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
  • “相思无十里”: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即使距离遥远,也无法阻隔内心的牵挂。
  • “同此凤城寒”:反映了作者身处异乡的孤独和寒冷之感,凤城虽温暖,但作者内心的寒冷却难以驱散。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通过对青山、青史、暮雨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林塘、罗袜、泥痕等具体事物的刻画,诗人构建了一个充满凄凉和孤寂的画面。
  • 情感表达:诗歌中渗透着强烈的个人情感,无论是对过去的怀旧,还是对未来的迷茫,都通过细腻的文字传达出来。
  • 语言风格:整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意境图。
  1. 思想内涵
  • 时代背景: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所处的乾隆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无奈和挣扎。
  • 人生感悟:诗人借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
  • 文化反思: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沉思,诗人引发了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思考,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出了警示。
  1. 历史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一首反映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 社会影响:诗人通过诗歌抒发的个人情感和经历,触动了读者的心弦,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和讨论。

《寥落(辛巳)》不仅是一首表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文人孤独情绪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