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 其一百七十四

志乘英灵琐屑求,岂其落笔定阳秋?
百年子姓殷勤意,忍说挑灯为应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己亥杂诗 其一百七十四”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清王朝衰朽的现实以及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己亥杂诗·其一百五十七》创作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时期。鸦片战争的爆发前夕,清王朝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国内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外国侵略者步步紧逼。
  • 个人境遇:龚自珍身处这一时期,其个人经历也充满了波折。他离开京城前往雨琌别墅期间,经历了许多不安定和不确定的因素,这些感受在他诗歌中有所反映。
  1. 艺术特色
  • 思想内容:《己亥杂诗》广泛反映了龚自珍的家世生平、仕途交游等种种情况和经历,通过抒发志怀感慨和揭露、抨击、嘲讽等方式,深刻地反映了清王朝没落衰朽的现实。同时,这首诗也发展了七绝议论时事、干预现实的功能。
  • 艺术手法:在《己亥杂诗》中,龚自珍运用了多样的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等,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深刻的内涵。他的诗歌语言精炼而又富有力量,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1. 情感表达
  • 豪放洒脱:虽然载着“浩荡离愁”,但龚自珍仍然表示要为国为民尽最后一份心力。这种豪放洒脱的情感表达,体现了他作为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忧国忧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他担忧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种状况。

“己亥杂诗 其一百七十四”不仅是一首反映清王朝衰朽现实和诗人个人情感的杰作,也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龚自珍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